十一年过去,为什么我们还在看《奔跑吧》?
《奔跑吧》为什么能跑得如此长久?
“内娱第一款高奢综艺终于来了!”
“今年撕不撕啊?我已经迫不及待了。”
“别吵了,奔跑吧播啥我看啥,这么多年一集没落。”
展开剩余82%昨天,《奔跑吧13》在热搜榜首占据了大半天。虽然节目还未开录,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早已燃起。一方面,大家对新MC的加入满怀期待,另一方面,也充满了对节目能否玩出新花样的疑虑。观众们在思考“兄弟团”是否还能创造出新的化学反应,讨论呈现两极化。
《奔跑吧》已经走过了11年,每一季都被全民讨论,成为一种“顶流”现象。虽然我们常常听到批评声音,说“综N代无效搞笑”,“节目越来越难看”,但每年更新的《奔跑吧》总能维持高热度,证明它依旧吸引观众。
这背后反映的是当下综艺创作的一个核心问题:如何在观众的“审美疲劳”中找到创新,创造国民级的热度?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站稳脚跟,长久生存?如何在娱乐性与社会表达之间找到平衡,创造真正的社会价值?
想要实现这些,综艺节目必须满足三个条件:持续创新、紧跟观众需求、保持文化价值。只有做到这三点,才能保持长久的活力和影响力。《奔跑吧》或许能为综艺行业提供一些思路。
《奔跑吧》如何承载观众期待?
《奔跑吧》诞生于中国户外真人秀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,它的11年正好与中国真人秀综艺的11年历史交织在一起。在这段时间里,综艺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,网络综艺日益增多,综艺节目种类也不断丰富,然而,能成为真正“国民综艺”的节目却屈指可数。
首先,内容是第一道门槛。当下大量的综艺节目未能跟上观众审美的更新,因此产生了“综艺不好看”的广泛感叹。许多平台为保持收视率,常常用相同的模式进行节目的复制,导致了内容的同质化。
《奔跑吧》的团队早在2019年就意识到,观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已经提高,这对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总导演姚译添曾表示,这其实是一个挑战,也是一种机会。节目组不断推陈出新,更新主题,以迎合观众的新需求。
最初,《奔跑吧》的主题更注重游戏化和故事化。随着观众对综艺的认知发生变化,节目逐渐转向社会性和互动性,并且在全球化视角下更加年轻化和多元化。从第5季的“鸡毛换糖”到第12季的广西非遗与匈牙利奥运特辑,节目内容始终紧跟社会潮流。
另一方面,许多节目通过“游戏库”节省时间和精力,但这也让节目的创新性大打折扣。而《奔跑吧》则在自我迭代中走出了独特的路径,特别是在标志性环节“撕名牌”的创新上,每季都力求新意。第12季的极速切换撕名牌环节,就引发了热议,创造了热搜记录。
第二道门槛是如何在当前信息碎片化、短视频盛行的时代,吸引观众的注意力。相比之下,许多综艺节目篇幅过长,节奏慢,容易让观众流失。而《奔跑吧13》则采用“轻装上阵”的策略,去掉冗余内容,专注高质量的叙事与内容,确保观众的注意力不被分散。
《奔跑吧·茶马古道篇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节目将节奏放慢,选取云南秘境进行拍摄,既有景观的疗愈感,又有深入人心的人文深度。这种“慢综艺”的叙事方式不仅回应了观众对深度内容的需求,还重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。
《奔跑吧》为何依然屹立不倒?
《奔跑吧》作为“国民综艺”,其影响力远不止于收视率和流量。它不仅要吸引各年龄段的观众,还承担着文化符号的责任。它既引领了文化潮流,又能回应社会情绪。
与其他节目的社会话题往往遭遇“翻车”不同,《奔跑吧》能够在保持娱乐性的同时,避免过度说教,尤其在年轻观众中广受欢迎。在“垃圾分类”特辑中,节目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,传递了环保的重要性;而在“人生档案馆”中,兄弟团经历人生的模拟考验,展现了更加贴近现实的情感和思考。
节目也在文化传递上做出了创新,从《奔跑吧5》中的《黄河大合唱》到《奔跑吧6》中的“龙舟特辑”,它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娱乐性结合,使观众在愉悦中领略到家国情怀。尤其在“走向世界”的过程中,《奔跑吧》也扮演了文化交流的使者,帮助观众拓宽了国际视野。
因此,真正能够称为“国民综艺”的,不仅仅是那份商业成功,更是它如何用不断创新的方式,持续与观众建立深层次的文化共鸣,并见证社会和时代的变迁。《奔跑吧》不仅陪伴了观众成长,也不断突破自我,为综艺市场树立了标杆,引领着新的文化潮流。
发布于:山东省